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那些事儿
2022-06-09

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典型的易损斑块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大的脂核、薄的纤维帽、伴有胶原含量减少、平滑肌细胞密度降低、巨噬细胞和T细胞密度和活性增加。虽然目前针对易损斑块存在多种治疗方式,如他汀药物治疗、冠脉支架植入术等。然而,易损斑块破裂导致的临床事件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易损斑块的干预治疗仍是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

image.png

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

血脂水平与斑块脂质核心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由于血液中血脂水平持续升高,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持续沉积于斑块内,并促使泡沫细胞的形成,导致斑块体积增大,脂质核心持续变大,进而形成易损斑块。

细胞外基质降解与易损斑块 研究证实,斑块纤维帽内胶原合成与降解不平衡,导致纤维帽变薄,自发的或者在外部血流动力学触发下发生破裂。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在细胞外基质降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样平滑肌细胞减少或者平滑肌合成功能减退导致纤维组织合成减少也促进了斑块纤维帽变薄,由此促进了易损斑块形成。

炎症与易损斑块 大量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个慢性炎症过程,易损斑块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斑块的急性炎症是导致斑块破裂、促进易损斑块发生的关键因素。

力学与易损斑块 早期研究发现,斑块的发生及破裂常发生于动脉分叉、弯曲和狭窄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剧烈的区域,这表明局部血管形态及血流的流体力学特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新近的观点认为,不同的剪切力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不同的作用。生理剪切力可维持正常的内皮细胞形态和生理功能;而低剪切力可以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从而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促进斑块易损性形成。目前已有学者提出,通过改变斑块局部力学来改变斑块的易损性,达到稳定斑块减少临床事件的目的。

斑块内出血与斑块内血管形成与易损斑块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主要原因。与正常血管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状不规则,分布不均匀,主要位于斑块的肩部,且新生血管通透性和脆性明显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血栓形成,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

image.png

易损斑块的治疗

具有临床证据的易损斑块治疗药物 目前,易损斑块临床治疗中有充分证据的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拮抗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调脂药用于治疗冠心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同时,可使冠脉内粥样斑块体积显著缩小、斑块内纤维组织成分增加、纤维脂肪组织成分减少、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加,进而稳定和逆转斑块,降低冠脉事件。他汀类药治疗的其他多效性(如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抗凝、抗血小板等)在稳定和逆转斑块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通过下列机制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发生: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形成而降低血压,减少血流剪切力;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缓激肽,促进一氧化氮合成,降低胆固醇含量,稳定易损斑块及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阿司匹林稳定斑块的机制包括抑制血栓素的生成,减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抑制胶原依赖性血小板聚集。不仅如此,阿司匹林还通过降低白介素等炎性因子的炎性反应,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上调细胞外基质分泌 细胞外基质降解是导致斑块纤维帽变薄的主要原因,因此下调细胞外基质降解或者上调细胞外基质合成成为易损斑块干预的重要靶点。

目前动物实验发现,给予易损斑块动物模型MMP(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延缓易损斑块发生,而选择性地给予某些MMP抑制剂,如MMP-12等,可以明显延缓易损斑块发展,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同时有很多学者通过上调细胞外基质分泌来起到稳定斑块的目的。

抗炎治疗 目前关于抗炎治疗正在进行探索。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斑块炎症负荷。大量动物实验表明,选择性干预某些炎症因子,可以改变易损斑块的进展,可以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image.png

改变斑块局部剪切力 改变斑块局部低剪切力状态,可能达到稳定斑块的目的。换言之,就是逆转斑块局部重构以及增大血流速度是改变斑块局部低剪切力的直接方法。有学者试图应用药物来达到改变斑块局部剪切力的目的。动物实验发现,美托洛尔可通过改变斑块局部剪切力阻断易损斑块的形成,从而达到稳定斑块的目的。

抑制斑块内血管 通过抑制斑块内血管形成,从而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积聚,延缓斑块进展,进而影响斑块易损性。通过给予实验动物口服VEGFR2的DNA疫苗,发现口服疫苗后动物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减少,同时延缓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这为防止易损斑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虽然易损斑块治疗提出很多新的靶点,但目前很多研究成果进入临床之前尚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