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功能医学思维,有效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之路
2022-06-09

在中国,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十人九胃病。事实上,这并非危言耸听。据统计,我国人群胃炎发病率高达85%。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胃炎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现在胃镜普及,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也在增加,而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人30多岁就出现了萎缩甚至肠化生。

 

大家或许都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其预后路径之一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癌前病变)-胃癌,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提前干预,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如何运用功能医学的思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有效干预。


功能医学的思维方式


功能医学的基础理论,是西方医学的基础学科(生理、生化、病理、病生、免疫、营养),但对于功能医学来说,更重要的是其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这就是功能医学思维,用最新的西方生命科学结论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并将所有的基础学科进行动态的联系。

 

功能医学会把人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营养与毒素看做一个整体,衡量之间的动态平衡。

image.png

 

以“病人”为中心,依据病人所生活的环境、生活方式、通过生理、生化及分子层面的检测、系统整体评估,了解机体出现各种症状和疾病的原因,找到器官功能储备下降的核心器官和系统,通过治疗型生活方式改变来恢复器官功能的储备。

 

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image.png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其核心是:正常的胃粘膜细胞萎缩。

image.png 

那么什么是萎缩?即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减小、重量减轻、功能下降,与降低的血供、营养、激素间达到新的平衡,轻度萎缩还有机会恢复常态;持续萎缩则最终会走向凋亡。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到胃癌的演变过程

 

在所有类型的胃癌当中,肠型胃癌约占到90%;而它的发生模式叫做Correa模式。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胃癌发展四部曲:

 

慢性浅表性(非萎缩)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image.png 

1、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腺体萎缩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2、萎缩性胃炎又分为两种类型:伴肠化生的萎缩、不伴肠化生的萎缩(即单纯萎缩)。

 

3、目前公认肠化生是癌前病变,就是容易癌变的一种病理状态。

 

肠化生分为轻、中、重度,又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型肠化生。

 

目前的研究认为,不完全性和大肠型上皮化生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

 

因此,当萎缩伴肠化生,尤其中重度肠化生时,癌变几率又进一步提高了。

 

4、胃病进一步发展就是异型增生了,又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可以说离胃癌仅一步之遥。

 

异型增生也分为轻、中、重度。

 

异型增生现在又叫上皮内瘤变,轻、中度异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重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日本就是早期胃癌了。

 

分析原因,是有效阻断癌变的前提

 

 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阻断它的癌变进程呢?

 

有!但想要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之路,首先我们要分析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image.png

 

下面,让我们用功能医学的思维来分析一下发病原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原因有: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2.饮食习惯

3.免疫因素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5.年龄因素

6.遗传因素

7金属接触

8.放射

9.缺铁性贫血

 

这些原因看起来很多,好像他们之间又没有强关联,这就需要我们逐一分析这些原因,找到原因背后的“真凶”: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细菌

 

在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Hp,1986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第八届会议上便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2.饮食习惯——饮食、药物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3.免疫因素

 

在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黏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故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萎缩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关于自身免疫因素背后原因的深层次思考

自身免疫又和什么有关呢?

 

(1)自身抗原的出现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2)免疫调节异常

A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B.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

 

(3)交叉抗原

A.柯萨奇病毒

B.链球菌感染

 

(4)遗传因素

 

image.png

 

这些原因从临床干预的角度来看,令人无从下手,所以需要我们对自身免疫的病因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1)自身抗原的出现

A.隐蔽抗原的释放——细菌、病毒

隐蔽抗原是指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抗原成分如精子、眼内容物等。

手术、外伤、感染等因素破坏隔绝屏障,隐蔽抗原释放入血流或淋巴液,与免疫系统接触,引发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如果排除手术和外伤,那么感染及炎症是导致隐蔽抗原在体内增加的主要原因。

 

B.自身抗原发生改变——细菌、药物

自身抗原,在感染、药物、烧伤、电离辐射等因素影响下,自身组织的构象发生改变,成为自身抗原,如果排除烧伤和电离辐射,感染、药物是自身抗原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2)免疫调节异常

A.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细菌、病毒

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就是EB病毒、超抗原可激活Th,或直接向B细胞发出辅助信号,刺激其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应答。其中超抗原又是什么?

 

超抗原是一类只需极低浓度(≤10-9M)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按照其来源不同分别将T、B细胞超抗原分为内源性超(病毒型)抗原和外源性(细菌型)超抗原。

 

因此引起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的主要原因是细菌、病毒。

 

B.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免疫功能失衡

 

Th1优势的反应利于机体清除感染原(包括胞内感染),但易引起宿主损伤;

 

Th2优势反应参与抗寄生虫的保护性免疫,这是通过限制Th1的破坏性实现的,但常引起疾病慢性化。

 

(3)交叉抗原——细菌、病毒

 

A.柯萨奇病毒→糖尿病。

B.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

因此交叉抗原的病因也是细菌,病毒。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image.png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手术、胃功能下降、细菌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幽门功能失常和慢性胆道疾病,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胆汁等损害胃黏膜造成炎症

 

5.年龄因素——年龄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6.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7金属接触——重金属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8.放射——放射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营养

 

很多临床数据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

 

总结: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因是:细菌、病毒、药物、放射、重金属、营养缺乏(铁)、遗传因素以及免疫功能失调。

如果认为细菌和病毒是导致胃粘膜自身免疫的重要原因,那么体内代谢所产生的毒素,也会引起自身免疫,所以细胞解毒和排毒功能,对于免疫功能的恢复也尤为重要。

同时整个全身黏膜系统和内分泌,尤其是肾上腺轴的关系密切,在干预时也应全面考虑,这也是功能医学生理因子和病理因子网状互联的的特点。

 

用功能医学的方法制定干预措施

image.png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功能医学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方法如下:

 

1、去除直接损害胃粘膜细胞的危险因素:放射、重金属、相关药物

2、对身体营养状况进行检测,补充相关营养

3、直接修复胃粘膜细胞

4、改善胃部消化功能

5、对于已经坏死和功能损伤的胃粘膜细胞进行清除

6、对体内的细菌、病毒进行清除以及控制由此引起的慢性炎症

7、加强细胞解毒及排毒功能

8、平衡免疫功能

9、改善机体压力:肾上腺-甲状腺-性腺功能恢复


根据以上原则,选择相对应的功能医学营养素、自然医学干预产品以及功能医学仪器,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临床验证,干预效果显著。